有朋友問到這個問題,大概是最近關於“陰陽師”的作品又多了起來。 安倍睛明其實是一位捉鬼師,專門對付各種各樣的禍害人間的妖魔鬼怪。這個藝術形象出自日本魔幻小説家夢枕貘的陰陽師系列,這位夢枕貘,也是《妖貓傳》原著《沙門空海》的作者。 再加上《百鬼夜行圖》,以及日本動漫的渲染,是不是感覺日本就是個鬼的國度啊? 其實日本的鬼怪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樣,都是出自咱們中國。在上古時期,我們的神鬼文化就已經相當發達——當然,這和那個時候更愚昧也有關係,隨着生產力的發展,加上儒家“不語亂力鬼神”的指導思想開始上位,咱們的鬼神文化大部分被佛、道收編鎮壓,反而不如後進之邦發展得妖媚動人。 即使到了今天,建國之後不許成精,哪裏有什麼鬼神文化發展的空間?結果倒是流行起日本的鬼怪來了。 上古多神獸、妖魔,因為太多了,所以老祖宗直接發明了一個四字成語來統稱,就是“魑魅魍魎”。四個字全是鬼字做偏旁,自帶神鬼屬性,到了今天的鬼神末路,這個成語就用來形容各種各樣的壞人,更特指藏在暗處冷箭傷人的陰險小人。 大多數文獻認為這個四字成語出自《左傳·宣公三年》:
夏禹之時,把九州的風物全部鐫刻在九鼎之上,讓大家知道得以分清是非好壞,因此老百姓進入山林大河,不會遇到不利,也不會遇到各種山精水怪。 這裏是“螭魅罔兩”,而並非“魑魅魍魎”,不過這個四字結構的詞語已經出現,只是再後來文字發展,為“螭”字更換鬼字旁,為“罔兩”二字加上鬼字偏旁,確定身份。 漢代張衡《文選·西京賦》中就有“魑魅魍魎,莫能逢旃”。其實和《左傳》中一樣,大致也是“我既有德,眾妖迴避”的意思。 這只是字形的變化,“魑魅魍魎”這個詞的成型,當還是以《左傳》為準,可見春秋時期,鬼神文化便已經大體成為系統,都出現了妖魔鬼怪的統稱“詞”了。 那麼“魑魅魍魎”代表幾種妖怪,之間有何區別呢? 很多人認為魑、魅、魍、魎是四種精怪,然後合指。實際上卻並非如此。 按照雙音節,四字並列成語兩分,實際上“魑魅”、“魍魎”(螭魅、罔兩)這樣斷分才對,分別對應“山精”、“水怪”。 “魑魅”還可以細分。“螭”是上古中沒有角的龍,實際上應該就是大蛇。因為屬於山精,很有可能是巨蟒之類的。 “魅”有些特殊,我們從今天還在用的“魅力”一詞就可以看出,這是漂亮、誘惑性精怪的稱呼——大概就是《九歌》中“山鬼”吧,模糊在植物成精的範疇,但是以現代科學邏輯揣摩,未必不是人類被深山中的瘴氣影響,或者誤食毒蘑菇產生的幻覺之類。 而魍魎一般指水鬼。漢·蔡邕《獨斷》有記:
這個水鬼身份還不低,是顓頊的兒子,死了之後成為弱水之鬼。 這些東西,千百年來記錄紛繁複雜,本來都是聽風見雨,幻想猜測,所以八九不離十,都是想象出來的。 上古時期,人類處於知識底層,對大自然充滿了敬畏,構想出神明、精怪來,雖然各有原型,但經過一代代渲染和口口相傳,又沒有明確記載可查證,所以也無法正本清源,刨根問底——你越挖越不對。老祖宗的智慧雖然驚人,但是見識和今天的小學生,只怕都不能比。 《山海經》裏面精怪滿天飛,稍微現實一點就知道不過是一本遊記,一般人因為見識少,加上古代語言粗疏,描敍模糊,讓人望文生義,多出了許多妖怪來。 這“魑魅魍魎”查到最後,只怕就是一條大蛇,一個毒蘑菇的幻覺,一隻水耗子或者一條噴毒液的沙蟲,這豈不是好尷尬。 你讓玉皇大帝、如來、觀音這些滿天神佛如何自處? 所以呢,理解成為“山精(動、植物二種)水怪(一種)”,總共三種精怪就可以了。 知道這一點,已經比把“魑魅魍魎”當作四種小鬼的人強太多了。 無神論者眼裏,沒有神,自然也就沒精怪,但還是要尊重祖輩傳下來的語言習慣和精神藝術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