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循跡曉講 ·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|作者:方生 |配圖/排版/校對:循跡小編 |全文約2700字 閲讀需要10分鐘 |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最近到年底了,可能各位小夥伴都在考慮年終獎的問題,有同事就跟我説能不能聊一期年終獎的,也好通過這個提醒老闆發獎金。那今天咱就聊聊年終獎的故事。 中國古代百姓都是務農為生,土裏刨食,那肯定沒有誰發獎金,所以有年終獎的羣體都是衙門裏當官的那羣人。 從秦朝開始,他們每年年底能收到一筆小錢,這錢不是國家給的,也算是自己掙的,當時辦案的公文都是寫在竹簡或者絹上,到年底了清庫存會把這些東西賣掉。 別小看這筆錢,那時候一卷竹簡寫不出來多少字,隨隨便便辦個案子那竹簡就得用車拉,這些東西就算賣劈柴也能賣個好價錢。 |現代竹簡 圖源於網絡 另外裝竹簡的口袋也有用,不管是皮質的、絲織的,還是麻布的,都能賣錢,縣太爺請來裁縫把包裝袋改一改,就是一件衣服或者是一牀被窩,可以自己用也可以放市場上賣,這東西禁鋪又禁蓋,禁拉又禁拽,不愁沒人買。 真正説國家給發年終獎了,要等到東漢時期。 那時候,皇帝每年兩次重要節日定期賞賜百官,分為春賜和臘賜,臘賜是在臘月發東西,春賜是在立春,等於説年前發一次年後發一次,大將軍、三公等的臘賜為“每人發錢20萬、牛肉200斤,大米200斛”,其他大小官吏也各有封賞,這份臘賜的金額非常優厚,相當於他們一年的工資。 |圖源於網絡 東漢中期外戚竇氏專政,御史何敞很厭惡這種現象,但又敢怒不敢言,就拐彎抹角的給皇帝上了道奏摺,臘賜自郎官以上公卿王侯以下,至於空竭帑藏,損耗國資。 意思是臘賜給的太多了,多大的家業也經不起這麼敗,再這麼下去,國庫都要被年終獎掏空了,實際意思是給竇家的東西太多,咱得控制控制,外戚集團聽説這道奏摺以後自然明白何敞是什麼意思,於是在官場上拼命打壓他,何敞最後也是鬱郁不得志,一直沒當什麼大官。 臘賜制度在兩晉南北朝時期也一直在應用,到了唐朝情況變了。 唐朝初年中央就直接撥款給各單位,叫做“官本錢”,這錢不是給官員們花的,而是讓他們去做生意搞營收的,各衙門拿到錢以後,派專人放貸。 上至六部,下至府縣衙門,都把這些本金放出去。放貸的對象,主要是各單位轄區內的商人。放貸的期限,短則幾天,長則一年。每個月的利息最低3%,而且是利滾利,要是這貸款放了一年就能收到4成的利息。 獲得的利潤,朝廷財政抽小頭,衙門留大頭,到年底府裏的官吏把錢分走,因為是年底分錢,所以也可以把它看做是年終獎。 |圖源於網絡 還有的衙門嫌放高利貸來錢不夠多不夠快,直接拿着這筆錢甚至是用公款去經商,賣鐵賣鹽,古代任何一個朝代都是鹽鐵專營,要是有人敢做這個生意可是掉腦袋的大事。 但他們是朝廷命官,披着官衣違法也沒人敢管,生意要是賺了就幾個人分掉,賠了就想轍拿公款衝賬。 到了宋朝時期,國家也是給發年終獎的,但獎金相當的少,王安石都做到宰相了,到年底也只有5只羊、5石面、兩石米和兩罈子黃酒。 為什麼?因為宋朝平時的俸祿特別高,對於年終獎也就不怎麼重視了,包拯在開封府的時候,工資加上月料、餐錢、茶湯錢這種雜七雜八的補貼,加一起一年將近一萬貫,相當於今天的五六百萬人民幣,所以到年底發錢的時候,也就是意思意思,一點不發怪過意不去的。 宋朝還知道多少發點,到了明朝可就是一點不發了。 咱們之前講過,明朝摳門可是出了名的,平時的工資都不捨得掏,就別指望什麼年終獎了。 |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,即可獲得方生老師主講的《大明王朝》《大清帝國》音頻專輯,更多知識專輯可以微信搜索小程序“循跡講堂”,或者到各大應用商店搜索“循跡講堂”APP 清朝也一樣,到年底皇帝會挑幾個業績不錯的官員,象徵性的賜一福字,賞倆荷包,給張貂皮這種,但這些東西也也不能頂飯吃,那時候還沒有潘家園,你把皇上的字拿出去賣沒人買,怎麼辦呢? 於是明清時期的官員在年底都會從下級那收一波禮,當自己的年終獎,他們收的錢美其名曰叫“炭敬”,意思是我是孝敬你給你買點過冬時候用的木炭。 |圖源於網絡 收炭敬的時候也有講究,一般是遞一個信封,上邊不能直接寫多少錢,不僅俗氣,而且危險,容易被人抓住把柄。所以,貢炭敬的時候,要寫一首詩或者一段話,在其中插入約定俗成的暗語。 如一百二十兩叫“秦關一座”,典故出自“函谷關高一百二十丈”;三百兩叫“毛詩一部”,典故出自毛注《詩經》有三百零五首詩。八百兩稱“孟津一渡”,意思是周武王召集八百諸侯渡孟津伐紂王。要是有人獻上“千佛明經”,那絕對能讓收炭敬的京官刮目相看,一部“千佛明經”代指一千兩,這是個相當了不得的大數了。 過節的時候收一圈禮,就能把四書五經的知識複習一遍,不過這種炭敬一般會發生在漢族官員裏,滿人大部分都不太懂這些潛規則。 |愛新覺羅·載濤(1887年6月23日-1970年9月2日) 圖源於網絡 清末溥儀的叔叔,禁衞軍統領載濤就收到過一個箱子,上面寫着千佛明經,他真以為裏邊裝的是經書呢就把廟裏的老和尚請到家來,給自己講講佛法,等箱子打開一看傻眼了,裏面裝的全是銀元寶,一本書都沒有。 光緒初年也有過一件事,1879年雲南的一起農民起義被平定,巡撫杜瑞聯上表中央,要求軍費報銷,但報銷批了兩年都沒批下來,就派兩名官員帶着錢到京師,以給户部和軍機處的大臣遞銀子,打通關節,最後是把這份報銷批下來了。 幾年後案情敗露,慈禧太后派出翁同龢、閻敬銘、還有惇親王奕誴,一開始查的還算順利,但後來發現牽扯的官員太多了,基本上所有一二品大員都收過那兩位官員的“炭敬”,包括翁同龢閻敬銘自己。 |翁同龢(1830-1904) 圖源於網絡 所以他倆為了自保,就説別查了,牽扯的人太多,就這麼結案吧,對這些賄賂並不熟悉的惇親王奕誴卻要求全面徹查,決不罷休。 慈禧對這一類官場的賄賂其實早有耳聞,一直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,她明白其中牽連的人數過多,不想再節外生枝,震動朝局,所以最後站在了翁同龢的這邊,提前宣佈結案。 説了這麼多都是當官的領年終獎,那老百姓拿年終獎就沒有這麼多説到,一般都是店裏的夥計賬房先生幹一年活,到年底掌櫃的給發個紅包,至於發不發,發多少就全看老闆的個人品性。 真説有社會上有了保障年終獎的機構,得要等到民國時期了。 那時候工商業飛速發展,上海的工人們經常組織罷工,抗議老闆不給年終獎。 為此上海工商界還聯合成立了“年獎問題處委會”,專門負責調解協商各工廠的年終獎金髮放問題,每年他們會派專人到工廠跟資本家和工人談談,今年年終獎發沒發,滿不滿意,要是談不攏的話他們還有權找到政府,讓國家派人來解決這個問題。 其實年終獎這個東西在我看來當然是越多越好,但公司要實在是經濟困難也可以少給點,這東西更多是代表一個態度,哪怕錢不多,也是證明了老闆心裏有我的,那明年我就會更努力的工作。 所以看到這期視頻的老闆們,就給你們的員工發點年終獎吧。 (完)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