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有人對你説,流傳千年之久的捉鬼專家——鍾馗,又叫鍾葵、終葵,也就是古代人們用來驅疫逐鬼的“椎”(一種棒槌)。你對此會持何種態度?我想持否定態度的人不會佔少數。 這是因為自唐代畫家吳道子首幅“鍾馗捉鬼圖”問世以後,千百年間經幾代黃筌、王道求,宋代李公麟,元代陳琳、王蒙,明代錢穀、劉枋。清代高其佩、任伯年、吳昌碩,直到近現代齊白石、徐悲鴻、張大千等大家之手的描繪,使豹頭環眼、鐵面蚍髯,身披紅袍、足蹬皂靴,手持利劍、足踏小鬼,威風凜凜的鐘馗形象,深深地紮根於民間了。 一、“唐玄宗之説”據北宋人沈括《夢溪筆談》記載:開元年間,唐明皇(玄宗)從驪山校場回來,忽然得了惡性瘧疾,巫師們用盡了心計,忙活了一個多月不見好轉。一天深夜,明皇夢中見一小鬼,身穿紅衣,一腳着靴腳赤足,腰間掛着一靴,這個小鬼偷偷盜走了楊貴妃的紫香囊和明皇的玉笛。明皇大怒,斥之。小鬼自稱是“虛耗”。這時只見一大鬼:
明皇問他是誰,奏道: “臣終南進士鍾馗也,因應舉不捷,觸殿階面死,奉旨賜綠袍而葬,誓除天下虛耗妖孽。”唐明皇大夢醒來,病一下好了。於是召大畫家吳道子圖之,併為此事詔頒天下,命除夕懸掛鍾馗圖像,
由於唐玄宗的大力推崇和批告天下,使鍾馗確立頭號捉鬼門神的地位。 據《曲海總目提要》、《文苑英華》中所收唐人周繇《夢舞鍾馗賦》記載,唐明皇時代有一種用以治病的舞蹈稱“舞鍾馗”,鍾馗只是舞蹈中一位
形狀的角色,由此觀之唐玄宗時期並無鍾馗其人,鍾馗只是舞劇中的人物而已。 二、“唐德宗之説”在清乾隆刊本《唐鍾馗平鬼傳》、清人張大復《天下樂》等著作中記毅:唐德宗時期,終山秀才鍾尷,進京應試,不假思索,一揮而就。主考官韓愈,副主考陸贄嘆為真才,取在一甲一名(狀元)。但德宗以貌取人,嫌他貌醜欲不錄取,奸相盧杞附和。
三、“終葵説”自唐朝至清代還有許多學者從音韻學角度考證,“鍾馗之説,蓋自六朝之前,因已有之,流傳執鬼,非一日矣。” 據《周禮·考工記》雲:
疏:“齊人謂椎為終葵。”所謂“椎”者,棍棒出。椎者何用?“蓋古人以椎逐鬼,若大儺之為耳。”(《日知錄》)由此推論,遠古時代齊人以“終葵”為“逐鬼之椎”,後世以其有辟邪之用,遂取為人名。流傳既久,則又忘其原為辟邪之物,而看成逐鬼之神,又因字音相同。“終葵”亦可寫作“鍾馗”,後來人們又把它人格化了。再加上明皇之夢的渲染,吳道子之畫的流行,於是,“逐鬼之神”又被附會為捉鬼食鬼的終南山進士姓鍾名馗者耳。 四、“張果老説”據道教宣稱,鍾馗為祛邪判官,即是八仙之一的張果老,乃混沌初分時黑白二蝙蝠所化。 總結:雖説鍾馗來自何方,無法定論,但作為一個特殊的藝術形象,貌陋而心美,對鬼兇而對人善,對我國的民俗、美術、戲曲以及小説,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