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風後遺症的中醫調治
本病症的病理基礎是大腦組織的損害,其損害面積的大小,部位的差異,病程的長短均與日後的康復有很大的影響。損害面積越大,時間越長,康復效果也就越差。本病的中醫康復治療應以促進大腦組織損害的康復為第一目的。
本案應遵循醒腦開竅為主,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為輔的治療法則。經過臨牀驗證,我們認為補陽還五湯仍是本病首選的中藥方劑,葛根、石菖蒲對腦血管的供血功能有很好的調節作用,是醒腦開竅的重要藥物,可常用且劑量宜稍大,每劑以葛根50~100克,石菖蒲20~30克為宜;再者黃芪、黨蔘可益氣養血、周行全身,亦應多用,並以大劑量為佳。每劑以黃芪100~250克,黨蔘100克為宜。
風池為足少陽膽經經穴,風府為督脈經穴,兩穴均位於頸部,從解剖學分析,兩穴均處於腦後頸部之枕骨大孔、延髓中樞體表處。此二穴能使針感通過枕骨大孔、延髓中樞到達顱內,直接起到改善腦組織功能的作用。研究證實,針刺風池、風府穴對腦血管有擴張作用,並可使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減少,血漿纖溶活性增強。因此,風池、風府穴是本病症鍼灸治療的主要穴位,且針刺此二穴時,還應掌握一定的針刺手法及適當的深度,方能發揮最好的治療作用。
本病患者在臨證治療的同時,家庭保健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。可以説中風所致的癱瘓、失語、生活不能自理是最令老年患者擔心的,年輕一些的患者則往往對此症有絕望的心理,因此通過家庭保健的心理康復,飲食調理,語言訓練及主被動運動等環節,常能最大限度地保證患者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重返社會。